English

旧书价新书价 哪个算数?卖书人买书人 属谁有理?

1998-06-03 来源:中华读书报 本报实习记者 陈洁 我有话说

书籍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,除了打折销售和古旧书特价之外,向来是明码标价的。但常常有读者反映,某些书店把70年代甚至90年代初出的书,在原来的书价上都贴了不干胶新价签,新价格比原书价上涨少则几块,多则几倍。读者不满地质问:难道书也可以明码标“假”?

北大经济系一名研究生说,每次碰到这样的情况,他总要想方设法把贴的新价签撕开看看原价,一来是好奇,二来也有发泄不满的意思。他说,有时候书确实挺好的,新价本来也可以接受,但一对比原价,心里特不平衡,常常就不买了。心里存着侥幸:也许以后会碰到没有抬价的书。他认为,价格标出来了就是出版社对读者的一个承诺,私自抬价等于悔约。对这件事,他的女友却显得很宽容:早些年出的书,现在不都这么卖吗?何况也没辙,有的书早已脱销买不到了,有的再版了,价格更高。她觉得,从逐年上涨的书价来看,这样旧价改新价是正常现象。

在东城一家新华书店内,一位女青年告诉记者,她有两种书不买,一是标价尾数是九毛五分的,二就是贴了新价签的,她认为这样做很不真诚。她承认,有一两次偷偷地把封底的新价签撕了,售货员也没发现。她觉得这是她本来就该享有的权利。

这种做法究竟合理不合理?记者采访了北京市消费者协会的某位负责人,他说,消协迄今为止还没有接到过这方面的投诉,但他肯定这“应该也算是侵犯消费者权益行为”。他分析说,书籍出版时制定的书价,除去各种费用,本身已含有利润,仅仅因为它是几年前出版的今天就要加价卖是没有道理的。要是这么做,书价隔一年就要变,十年前出的书可以加价销售,五年前的也可以,去年出的书是不是也可以涨几块钱?一年一个价,这就乱套了。

相比之下,北师大附中的李老师要公正一点。记者在市中心一家很有影响的民营书店采访时,他说,他也不希望加价销书,但在一定涨幅内是可以接受的。原因是,其一,有的书确实好,就值那么多钱;其二,还有货币缓慢隐性贬值的原因。比如1982年的书标价3元,当时要是买了,算笔大开支了,但到今天就简直算不得什么了。但是,李老师强调:“这样做应该有章可循。”

记者还采访了同样在旧书价上贴新价签的某出版社,该社负责人袁先生扳着指头,诚恳又无奈地算道:他们早些年来出版的书积压到现在,不光活钱成了死钱,还要占库存,要折旧,这些都是钱,而且耗费得不露痕迹,读者是觉察不到的。他举例说,一本标价8元的书,印数5000,如果10年前全卖完了,这4万块钱到今天光利息就有多少?所以,考虑到这些因素,我们会适当提价。但当记者问到提价的标准时,他也没有个明确的说法。

另一家老牌出版社也存在同样的苦衷并赞同提价,但他们反对贴不干胶的作法,认为这样既不规范,对读者也是极不负责任的。他们觉得提价时应该重印封面和版权页,至少也要重印一下价格,否则有挂羊头卖狗肉之嫌,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反感,也有损出版社形象。

从海淀图书城现场采访的情况看,明码标“假”的情况十分普遍,难怪读者的反响颇为强烈。对此,有关管理部门是否有具体文件呢?如果不可以加价,谁来查处书店里的“不干胶版本”书?如果可以加价,那么按照什么样的折算方式?具体加多少?通过什么形式加?由谁主管和监督?记者分别采访了市物价局、出版局以及国家新闻出版署,了解到,因为这种现象是近两年出现的新情况,上述机关目前尚无具体条文进行可操作性的管理。但有关部门表示,已将此事提上工作日程,现在正在进行调查研究工作,新近将出台一些管理规定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